“员工拒绝加班被判赔偿公司1.8万”惹争议,关于加班你还有多少知识盲区?

人力资源管理

2020-05-06 15:19

“五一”假期期间,一则“员工拒绝加班被判赔偿公司1.8万元”的新闻,让很多网友炸了锅。我们先来看看这件纠纷的来龙去脉:今年4月29日,江苏扬州市邗江区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该院审理劳动争议的5起典型案例,这件“员工拒绝加班被判赔偿公司”的案件就在其中。

王某、李某系江苏扬州某公司检验部主要检验人员,所有公司产品必须经过这两个人的检验并加盖检验章后方能出厂。2018年5月13日(周日),王某、李某在明知当日下午如不完成全部产品的检验,公司将会面临高额赔偿的情况下,以劳动合同即将到期,要求公司与其二人续签为由,故意拒绝下午继续加班完成检验工作,最终导致交货迟延。该公司也因逾期交货向客户公司赔偿违约金12万元。

2019年,该公司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王某、李某承担该12万元违约金损失。法院审理后认为,两被告在明知公司不按时交货面临风险,依然拒绝加班,因此对产生的损失负有一定的过错,故应当承担相应的过错责任。

最终,结合王某、李某的收入水平、用人单位的管理疏漏以及造成损害的程度等因素,判决由两被告对原告的损失承担15%的赔偿责任,即18000元。


关于此案件的判决结果,引发了网友的热议。有人认为,加班是协商一致之后的决定,该公司的做法违法了;也有人认为,一些特殊情况下,员工需要服从单位的安排,接受加班,这是出于客观因素的考虑……


关于案件的判决结果和争议,我们暂且不谈。我们单纯就现在的工作环境和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以劳动法为主要参考依据来聊一聊,加班这件事以及有关加班的各项规定,来帮助各位职场人了解相关知识,同时提示各位人力资源从业者,尤其是HR朋友们,合理规划工作时间,规避法律风险。

一、“加班”的法律解释

加班,系指除法定或者国家规定的工作时间以外,正常工作日延长工作时间或者双休日以及国家法定假期期间延长工作时间,称为“加班”。一般来讲,加班有以下几种类型:
1、工作日加班;
2、双休及法定假期加班;
3、机关事业单位的加班。

二、单位有权要求员工加班吗?

在实际工作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加班的情况出现,有人可能会问了:单位要求员工加班,违法吗?答案是不违法,但需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根据《劳动法》规定,一般指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安排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以外工作。加班是员工超出正常工作时间,在原本应该休息的时间内进行的工作,是工作时间在休息时间中的延伸。

需要注意的是,加班是建立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基础上的,用人单位不得强迫员工加班,员工也无权单方面决定加班。

也就是说,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工作是员工的责任和义务,但根据情况拒绝加班也是员工的合法权益,加班与否,需要单位与员工协商一致。

三、劳动法中,“加班时间”如何规定?

近几年,职场人中关于“996”的讨论越来越多,经常有人会问,关于员工的加班的时间,到底有没有标准的法律规定?答案是有的,就像前文所提到的那样,加班不是单位或员工随随便便想加就加的,加班时间也不是单位或员工想多久就多久,这里面有着严格的时间规定。

根据《劳动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同时,为了保护员工的休息权,国家对加班加点进行了严格的限制:一般每日不得超过1小时,特殊原因情况下每日不得超过3小时,且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

但是,该规定仅限于标准工时,若企业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和不定时工时制,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计算。

四、员工的“加班工资”如何计算?

加班和正常上班一样,员工付出了劳动,单位则需要按照《劳动法》第四十四条规定,支付员工相应的劳动报酬:
1、安排劳动者延长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资报酬;
2、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
3、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

本文参考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科锐国际
科锐国际是领先的以技术驱动的整体人才解决方案服务商,也是国内首家登陆A股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300662.SZ),目前在中国、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荷兰等全球市场拥有110+家分支机构,2,600余名专业招聘顾问及技术人员,在20+个细分行业及领域为客户提供中高端人才访寻、招聘流程外包、灵活用工、人力资源咨询、培训与发展、薪税外包等人力资源全产业链服务,同时提供一体化SaaS云产品、垂直招聘平台、人力资源产业互联平台及人才大脑平台。通过构建“技术+平台+服务”的商业模式,打造产业互联生态,为企业人才配置与业务发展提供一体化支撑,为区域引才就业与产才融合提供全链条赋能。在过去一年中,服务超过5,300家跨国集团、国内上市公司、快速成长性企业、国企、政府以及非盈利组织,成功推荐中高端管理及专业技术岗位人员25,000余名,灵活用工累计派出190,000余人次,聚合合作伙伴近3,50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