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如何提高Z世代招聘质量?

人才招聘

2021-07-21 15:35

时光匆匆,数字化原住民Z世代现已登上求职舞台,他们个性、果敢、对待工作倾向灵活自由。与此同时,他们也是企业老板和HR眼中较难带动的群体,比如网上盛传的“一言不合怼老板、拒绝被说教、分分钟裸辞”...


关于Z世代招聘的困惑:

刚开聊就问薪资、福利、加班
面试放鸽子的理由:天热、路痴、起晚了
新招的年轻人不加班,到点就走
被领导批评了几句,95后员工当场离职
团建不积极私底下不满,年轻人咋沟通?
...

一时间,企业老板和HR不禁反思,如何提高Z世代招聘质量?如何更有效触达这一群体呢?

1.观念转变,数字化多元化

对于沉浸在信息化、移动设备中长大的年轻人们,科技感的招聘方式更受青睐。企业招聘老一套,如超长战线的招聘流程、异地但必须到场的面试、电话面试动辄半小时等,可能要做调整了。建议采用数字化为招聘赋能,比如个性化的招聘启事、平台自助考试、在线测评、视频+AI面试、Offer线上发放等。

此外,企业可顺应年轻人注重自由弹性办公的观念转变,开展多种灵活用工及零工形式,促进移动办公、自由职业等就业和选择多元化,充分发挥Z世代的创造力。

2.社交属性,便捷即时高效

提交简历后只能被动等通知、网页卡顿等导致申请流程不畅、HR显示在线已读却不回消息...这些看起来不太social的行为需调整。

随着传统的校招、招聘会等开启线上线下联合的形式,更好地打破地域限制,对线上的留言互动给予了更多关注。与此同时,伴随Z世代涌入职场,招聘的社交媒体属性日渐显露,可以满足在线直聊、即时回复、手机操作的招聘手段层出不穷。企业和HR可尝试下新玩法,解锁微博、朋友圈、微信社群等矩阵,以及直播带岗、短视频岗位讲解、视频简历功能测试等;有条件的也可联合第三方供应商打造更In的招聘新范式。

3.友好沟通,避免上纲上线

代际更迭风潮变化,人们习惯对新生代贴标签,但现实中,缺少求职素养和礼仪的奇葩毕竟少数。HR不妨对初入职场的Z世代多些耐心,第一印象很重要,不可因戴有色眼镜而有失偏颇。通过对教育背景、实习经历、荣誉奖项、经验及心得等的沟通,考察其展现出的专业态度及潜能,与岗位和公司的契合度等。

此外,HR心中招聘顺序一般是,简历通过-约面试-面试表现良好-谈薪资-签发Offer-入职,会认为候选人不宜过早询问薪资福利待遇。而Z世代则大概率不在意那么多,毕竟提前问清楚是否加班、薪资之类大前提,不符合条件的避免无效沟通,可以极大节省双方时间。

HR的回复尽量专业化,避免带有情绪或阴阳怪气,趁机说教更是万万要不得。沟通的方式简单点,对年轻人密切关注的职场内容能给出明确、直接的回应。



4.测评工具,综合使用考量

招聘平台创新升级的速度越来越快,人才评测工具也在不断推陈出新,这对于企业和HR筛选到与岗位更精准匹配的候选人意义重大。不同岗位对业务技能的要求虽然不大相同,但企业招人时可结合多种方法,比如大规模初筛的笔试、喜闻乐见的半结构化面试、多种评价工具、人格类型问卷、360度评估反馈等,判断候选人的软性素质、内在特质,是否适配企业价值观,作为参考预测未来发展潜力,进而综合考察其胜任力。

5.营销属性,雇主品牌维护

曾经有调查显示,Z世代选择职业的几点考虑要素,除了薪资福利之外,还包括企业价值观、工作氛围、办公弹性等。他们不再过分追求大厂大平台,对中小微型企业也表现更多倾向。而且,他们会更关注企业在社交平台上展示的内容,也会常年混迹于B站、微博、各大论坛等匿名查看企业风评。

因此对企业而言,做好雇主品牌建设与运营、社交平台运维、以及危机公关和舆情处理,会显得更加重要。尤其当企业自身在业内竞争力不够,通过外部招聘平台和渠道很难发声,也可考虑寻求专业的第三方人力资源机构,进行Z世代人才洞察、雇主品牌、招聘外包等一整套全流程服务。

企业需要补充新鲜血液,增强团队活力和创造力。新形势下的招聘实践,企业需要更具包容性,选择Z世代喜欢的招聘形式,更多了解他们的招聘诉求,同时做好自身雇主品牌建设。毕竟招到人的第一步,是有效吸引人才并有意愿投递简历。希望企业与HR们都能加油蓄力,为接下来的秋招做好准备。



科锐国际
科锐国际是领先的以技术驱动的整体人才解决方案服务商,也是国内首家登陆A股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300662.SZ),目前在中国、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荷兰等全球市场拥有110+家分支机构,2,600余名专业招聘顾问及技术人员,在20+个细分行业及领域为客户提供中高端人才访寻、招聘流程外包、灵活用工、人力资源咨询、培训与发展、薪税外包等人力资源全产业链服务,同时提供一体化SaaS云产品、垂直招聘平台、人力资源产业互联平台及人才大脑平台。通过构建“技术+平台+服务”的商业模式,打造产业互联生态,为企业人才配置与业务发展提供一体化支撑,为区域引才就业与产才融合提供全链条赋能。在过去一年中,服务超过5,300家跨国集团、国内上市公司、快速成长性企业、国企、政府以及非盈利组织,成功推荐中高端管理及专业技术岗位人员25,000余名,灵活用工累计派出190,000余人次,聚合合作伙伴近3,50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