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北京日报》——【劳动,改变中国】特刊如约而至,将笔端与镜头对准90后,讲述他们从职场新人成长为行业中坚的故事,见证他们为新时代写下的精彩奋斗篇章。相较于前辈,90后成长于一个日新月异的新时代中国,也熟悉多元多维的全球化语境,展现出了更强的文化自信与国际视野,善于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融合点、在中国与世界之间搭建连接桥。科锐国际海外业务总经理林伟东,正是这样一位在新时代浪潮中勇立潮头的90后代表。他凭借对东西方文化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全球化语境的熟练掌握,成为了连接中国企业与海外精英的桥梁,成功帮助众多出海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猎英才。以下报道文章已于4月28日在《北京日报》刊发。
以下为媒体报道原文:
“叮!” 林伟东的电脑屏幕突然亮起,一封来自波士顿的邮件让他眼前一亮——某核药研发专家答应了他们的邀约。这场历时4个月的“猎才行动”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这次的人才寻访行动始于客户的一个模糊诉求,对方是一家中资企业,要在海外建立研发团队,“我们需要一个华裔的联合创始人,找一个完整经历过核药药物发现到 IND 阶段的专家。” 这个要求大而宽泛,就像在星空中寻找一颗没有坐标的星星。林伟东带领团队成员迅速开始调研,锁定该业务领域全球排行前几位的标杆企业,通过适配性分析、高管履历追踪,精准绘制出核心华裔管理人才分布图。凭借多年深耕构建的人脉网络,他们联系到候选人,最终成功为这家企业猎才,助力其海外子公司顺利成立。
林伟东,北京科锐国际人力资源股份有限公司大健康行业总监、海外业务总经理。1991年出生的林伟东别看年纪不大,但已经带领着一支以“90后”为主的年轻团队,在企业出海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领域深耕多年。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企业出海的步伐愈发坚定,为企业在海外寻找合适的人才,助力企业搭建核心团队,是我们的重要使命。” 林伟东介绍,中国企业与海外人才之间存在“双向需求断层”——中国企业苦于找不到熟悉当地市场的国际化人才,而海外精英又缺乏对接中国企业的门路。
在新加坡留学,在一家英国公司有过人力资源工作经历的林伟东,就是最佳的桥梁。在海外人才招聘过程中,文化差异是林伟东经常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中国企业招人时追求爽快,希望尽快签约,而外籍高管通常会聘请税务、法务顾问审核文件,再加上时差因素,整个流程拉得很长,这让中方企业经常等到不耐烦;在股权激励问题上,外籍高管在入职前,通常海外上市公司就可以确定具体激励方案,但A股上市公司在向市场披露员工持股计划之前,必须首先获得董事会的批准,并向中国证监会申请。所以offer沟通阶段,只能承诺外籍人选未来可参与公司下一轮的股权激励计划,但没法直接承诺具体的方案细节,这也常常引来误解。“他们觉得企业在画饼,企业觉得他们太较真。”林伟东苦笑道。在沟通效率方面,中国习惯“微信秒回”,可外籍高管习惯发邮件,且工作时间之外概不理会。这些问题,都需要林伟东这样的“文化翻译官”从中调和斡旋。
▲ 科锐国际海外业务总经理林伟东分享企业出海人才服务案例
对东西方文化的熟悉,助力林伟东成功解决了一个个文化差异带来的烦恼。“比如美国人说的‘原则问题’,可能只是需要一份更详细的数据报告;而中国老板的‘再考虑考虑’,往往意味着要重新思考内外部的系统性平衡。”这种跨文化的洞察力,让他在谈判桌上轻松自如地把可能谈崩的对话,变成双方握手言欢的共赢局。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出海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中国企业出海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应对各种文化差异,接触多元文化和不同群体。这种未知性促使林伟东不断拓展视野,更加全面深入地看待世界。就像他所强调的,“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对于‘90后’来说,本身就是一件既刺激又有意义的事情。”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代丽丽
科锐国际
北京科锐国际人力资源股份有限公司是领先的以技术驱动的整体人才解决方案服务商,于2017年6月正式在深交所上市,成为国内首家登陆A股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300662.SZ)。公司目前在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英国、德国、荷兰、澳大利亚、瑞士等全球市场拥有160余家分支机构,近2,500名自有员工。通过构建“技术+平台+服务”的商业模式,在20+个细分行业及领域为客户提供中高端人才访寻、招聘流程外包、灵活用工、人力资源咨询、培训与发展等人力资源全产业链服务,以及HR SaaS、AI赋能的人力资源产业互联平台等技术和生态产品,为企业人才配置与业务发展提供一体化支撑,为区域引才就业与产才融合提供全链条赋能。2024年,营业收入达117.88亿元,服务客户6,000余家,成功推荐中高端管理及专业技术人员近20,000名,年度在册管理外包员工及兼职专家45,500余人,累计派出近50万人次,链接生态合作伙伴超15,50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