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伙伴们,今天对于科锐国际是个特殊的日子,五年前,我们正式在创业板上市,成为中国第一家登陆A股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
回顾五年走过的路,我们的自有员工从1600+人增长到3300+人;全球分支机构从83家发展到超过110家;年营收规模从11.4亿元增长到70.1亿元。累计为客户成功推荐的中高端及专业技术人才近12万人,累计派出的外包员工近85万人次。取得这样的成绩,令人兴奋和骄傲,这背后离不开我们的客户、人选、投资者、主管部门、合作伙伴们给予科锐的信赖,更离不开每一位科锐人的拼搏努力。
记得在2017年的3月,我们在苏州庆祝科锐成立20周年,在现场,我第一次面向全体科锐人展望了公司的“530”——希望科锐成立第30年的时候,成为全球招聘及雇佣细分领域排名前五的人力资源公司,成为让国际市场对标的中国人力资源企业。上市五年来,可以看到,我们正在一步步向目标迈进,但这个过程中,也有很多个辗转难眠的夜晚。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时候,我想和大家分享,这一路走来,那些最让人难以忘怀的时刻。
时刻1:IPO过程中的灵魂拷问
由于科锐是人力资源行业内第一家在A股上市的企业,在IPO时期,无论是证监会审批部门,还是资本市场并没有直接可以对标的参考,在上市的过程中如何清晰易懂地向审批部门、资本市场阐明公司的业务模式和人力资源行业的特点及未来空间,是一个很大的考验。我记得很清楚,从递交了招股说明书之后,我和上市筹备小组连续经历了N次灵魂拷问和补充说明,其中解释最多的是公司的主营业务和盈利模式、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的竞争格局、市场化程度、规范化程度、趋势特点。由于筹备时间非常紧张,大家在酒店里通宵达旦地准备回应材料,一共300多道问题,最终打印装订出来资料有1米多高,需要拉着小车去证监会走廊。这个过程可以说强度大、压力大、责任大,幸运的是,最终我们通过了审批。
我记得上市当天,媒体报道的标题是:“万亿规模人力资源市场迎来第一股”,并且评价“科锐国际此次登陆A股,为未来在国内上市的人力资源企业和投资机构提供全新的估值标准,同时带动行业向着规范化、专业化、数字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在当时,虽然我们预见到中国人力资源服务行业一定蕴含巨大的潜力,但是没有预见到的是接下来的五年,国家对于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重视程度之高,行业的发展增速之快。截止2021年,中国共有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5.91万家,从业人员103.15万人,行业年营业收入达到2.46万亿元,并为支持就业优先、人才强国、创新驱动贡献了巨大价值。而这几年里,先后也有优秀的人力资源公司登陆资本市场,行业呈现勃勃生机的景象。纵观全球,作为人口和人才大国的中国,也势必会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一人力资源服务市场,而身处其中的我们,更要勇做先锋,不负韶华,不负时代。
时刻2:数字化转型路上遭遇拒绝
2018年之初,基于数字化技术加速产业变革的趋势,我们希望能够借助技术服务更广泛的B端客户和C端人才,并形成科锐独特的“技术+平台+服务”商业模式,我们正式将公司的定位升级为“以技术驱动的整体人才解决方案服务商”,并提出了“一体两翼”数字化变革的三个三年计划。
说实话,在规划刚提出来的时候,我的内心也是忐忑的,如何真正将技术和服务融合,达到1+1>2的协同效应,行业内并没有直接的路径参考,于是决心向外看,去申请了在数字化转型领域颇有影响力的商学院,希望能够和其他领域产业数字化的创始人多多交流学习。在面试时我还挺有自信,心想毕竟科锐是上市公司,并且在多年前还真正创办和运营过当时排名全国前三的“科锐人才网”,有数字化基因。但是万万没想到,我收到的居然是拒绝信,说经过综合评估,认为我没有通过选拔,不适合加入这一期的学习。当时我记得很清楚,2月当天的天气格外阴冷,我走在湖边上,迎面吹来的风,让人彻底体会到什么是“哇凉哇凉”。
虽然我预想过,数字化转型的路必然不好走,但没想到第一个挫折就来得这么快。这一次的拒绝,也让我更加清醒,必须忘记上市带来的荣耀和赞许,必须归零,在数字化的路上,重新开始,再出发。在这之后,我就开始疯狂地见各种技术领域的牛人,数字化转型的专家和操盘手,并且让我们猎头业务线的同事,在面谈约见CTO、解决方案咨询专家、资深产品经理等数字化转型候选人的时候,带上我,一起旁听学习。慢慢地,对于数字化如何赋能业务场景,对于新时代数字化产品的打造,对于技术平台如何与原有的服务结合,比之前有了更深的体会。也是从这个时候起,我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新技术业务中,并且开始从外部引入多个领域的数字化人才,同时从原有服务团队中选拔既有丰富服务经验,又有数字化敏锐度和创业精神的小伙伴,担任不同新技术产品线的1号位,形成“新老结合”的数字化团队,避免数字化脱离实际服务场景。
在这个过程中,已经记不清多少次大家为产研规划、为登陆市场、为用户反馈、为阶段目标讨论到凌晨,也记不清多少次大家一起直击灵魂的复盘反思,为什么当时会做出这个决策,为什么会踩这个坑。就这样,我和一群年轻的小伙伴,在不断的“学习、思考、实践,复盘”的循环里,这只“数字化”的蝴蝶慢慢从茧里探出了头:我们先后推出了大健康垂直招聘平台——医脉同道,产业互联平台——禾蛙,今年我们又推出了产业数字化垂直招聘平台——数科同道;我们的HR SaaS产品在政府事业单位招考和企业Core HR领域受到广泛关注。与此同时,通过内部数据中台和信息化建设,让大家的工作更加便捷,决策更加科学。
当然我们还有很多需要爬坡过坎的时刻,但我想凭借我们一直保持“空杯归零”的学习心态,保持“攻坚克难”的创业热情,我们线上和线下,自营和伙伴,一定能够同频共振,展翅起舞。
时刻3:朋友圈行业内的共同焦虑
过去这几年,宏观环境更加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大家经历了2019年的下行压力,2020年的突发疫情,2021年的复苏回暖,2022年的疫情反复。好的时候,我在朋友圈看到人力资源公司老板们喜讯不断,不好的时候,“最近还好吗?”“太难了,怎么办”成为了圈内的问候语,大家的焦虑指数和血压指数同步上升。
我也在不断反思,过去虽然人力资源行业一路高歌猛进,但是各公司高度分散、同质化程度高,聚焦和差异化不足。很多企业都是在组织能力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先奔向价格战,但是无论是产品还是服务,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没有建立,导致不仅客户的体验不好,每个产品和服务的市占率很低,还破坏了行业的规则。在经济下行时期,各个公司单兵作战,抵抗外部风险的韧性不足,不得不缩编瘦身,而一旦复苏反弹,又忙着互相挖角,招兵买马。能不能有一种新的生态模式,改变这种规则,促进行业内的公司从“零和博弈”走向“竞合共赢”?科锐能不能利用我们的优势和资源率先在行业里推进这件事?
于是,禾蛙产业互联平台应运而生,目的是通过平台的规则和机制,聚合人力资源同行合作伙伴,解决人力资源机构之间岗位与人选的双向匹配难题,实现资源最优共享和高效协同。3年的时间里,禾蛙平台上发生了许许多多“故事”:帮助总部位于西北地区的企业在2周内发出30多个Offer,帮助中部城市引入了年薪百万的产业领军人物,帮助举步维艰的中小微猎企实现转型升级。目前禾蛙上聚合了来自131座城市的6000余家人力资源机构,协作接单超过13000多个。并且除了高层次专业技术岗位外,不断完善覆盖产业操作蓝领岗位和建立线下加盟服务体系。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在今年5月的禾蛙生态大会上,我对大家说:“如果一个人想往前走,你的同事很重要,你的下属很重要,你的朋友很重要,而更重要的,是能够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向前走”。未来,我们不再是在全产业链的每一个节点都自己干的单打独斗,而是要与更多的同行者共享共建,共生共赢。
时刻4:来自英国伙伴的中文信
2020年圣诞节早上,我照例打开邮箱,发现有一封来自我们英国公司Investigo Chairman Gary的邮件,而邮件的正文是中文,我仔细阅读了一下,差点把早上的咖啡都笑喷了。后来了解到原来Gary是用谷歌翻译把英文翻译成了中文表达了他的圣诞祝福,里面有不少可爱的文字偏差。后来我又按照显示的中文,又对照翻译成英文回复给了他,大家在忍俊不禁之中都感受到了彼此之间跨越大洋也阻不断的祝福和惦念。
科锐的国际化之路虽然从2004年就开始起步,但真正进军欧洲市场,是通过2018年完成对英国领先招聘公司Investigo公司的收购,这也是中国人力资源服务行业投资金额最大的海外并购,同时也受到了国家部委的关注。
在过去的几年里,虽然中美贸易摩擦不断,但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深化以及“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战略部署,中国企业走出去、引进来的全球化进程丝毫没有停歇,我们自身也从东南亚到欧洲、北美、澳洲,跟随客户走向更远的地方,帮助客户获取全球化人才竞争优势。
在国际化的进程中,我们常常和客户说彼此的尊重信任,文化的融合至关重要,对于我们自身来说也是如此。在我们内部,除了与海外团队的定期例会,还会邀请双方的管理团队加强互访和交流,开展不同话题的学习研讨、团队建设、促进彼此不断的融合。我记得我带着我们中国的管理团队去Investigo交流学习时,大家都震惊Investigo在伦敦北部一个仅有15万人口的城市,只有13个顾问,只做一个财务单一岗位,一年的服务费可以超过2000万。回国之后,大家做了深度的内部讨论,并由此进一步明确了我们在国内要建立这种基于“岗位+商圈”深度垂直的服务能力。
2021年5月,我们在武汉举行了疫情后第一次线下集团管理会,Gary 也连线分享了英国同事们的故事,到最后当他说出,期待能和Wallace和中国同事们一起再唱卡拉OK时,全场同事都笑了。
目前,我们欣喜地看到,Investigo在疫情后的复苏非常强劲。截止2021年底,科锐国际海外员工总数已经超过300人,营收已占据集团总体营业收入近三成。虽然2020年之后,疫情令我们与海外同事的线下会面暂时受阻,但是大家通过线上依然携手帮助中国众多新能源、高科技、汽车、大健康企业实现在海外分支的人才招募和吸引资深专家归国。与此同时,在国内,我们挖掘和培养了更多拥有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化服务能力的伙伴,成为海外业务的管理者、海外服务的交付者,嫁接起国内和海外市场的桥梁,在更广泛的维度拓展自己的职业发展舞台。
时刻5:每时每刻,被员工激励着
前两天有同事问我:老高,回首上市这五年,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我当时笑着说,一个字,累;两个字,焦虑,但更多的是难忘时刻汇集成的百味并蓄,是越过山丘后发现还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相守。可以说,科锐从诞生之日起取得的所有成绩,来自于每一位拼搏的科锐人。
我记得我们第一次做风力发电设备服务工程师岗位外包项目,所谓万事开头难,从最开始的商机推荐,到之后众筹项目人员,多个业务部门、前后台精诚合作、不计得失。项目现场多位于茫茫戈壁,环境艰苦自不必说,上下班与骆驼相伴同行更是独特的体验,但是从项目负责人到外包员工,大家都是冲在第一线,对所有流程细节严格把关。
这种对于使命必达的追求,对于专业至上的理念,最终赢得了客户的信任和尊重。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我们的项目负责人从最初的80后到85后再到90后,如今项目团队中的顾问大多数都是95后的小伙伴,大家不断续写着更多的精彩。如今,我们风电领域的客户已经发展到十余家,足迹从内蒙古阿拉善盟到新疆哈密再到甘肃金昌,覆盖全国风、光、储、核、火电、海洋等工程项目200多个现场,在职服务工程师1000余人,服务工程师更是发展为科锐“千人千岗”的杆标岗位。
2019年我们承接了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的代表团服务外包项目,这是科锐第一次承接国际赛事,意义非凡。我们500多人的项目团队非常年轻,平均年龄20岁出头。整个项目期间发生了不少难忘的故事,有一个国家队分32趟航班一共来了300多人,我们的同事连续往返了72次机场,三天时间里只在路上打了个盹。还有为了确保服务闭环,我们在原本要求的服务时长以外,专门设置了夜间执行组。曾经在一个凌晨及时发现了一名欧洲运动员因为母亲去世而产生轻生念头,经过全力协调和疏导,最终避免了悲剧的发生,类似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在赛事期间,每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都对世界传递着中国的形象和声音,我们在专业能力和服务意识上的每一个表现,都代表着国家的荣誉和利益。最终我们这支年轻的团队成就了一个奇迹,0投诉、0差错、0失误完成项目,收到了80多个国家代表团的手写感谢信。
代表团感谢信(这样的感谢信有百余封)
科锐过去一直以服务大客户著称,近年来我们同时在服务腰部中小型快速成长客户上不断发力。虽然中小型客户的品牌影响力还不强,预算也常常有限,但是我看到同事们“客户第一”的服务品质丝毫没有打折扣,与公司创始人、董事长沟通到半夜一点更是家常便饭。与此同时,同事们也一直恪守对候选人负责的态度,对于客户现状及创始人的情况如实告知,帮助候选人客观判断和决策,因为大家非常清楚,每一次职业的选择,对人选的职业生涯及人选的家庭都有重大的影响。这几年来,正是靠科锐同事们的专业能力,全情投入,见证了数以百计的中小企业从1、2个人发展到千人规模,并做到行业的头部。“大家拼尽了全力,就想把这个事情做好”是我经常听到小伙伴们最朴素的表达,“知道你们科锐的猎头顾问拼,但没想到这么拼”是我经常听到的客户评价。
不仅如此,在各项公司发起的企业社会责任实践中,无论是捐款捐物、支教讲座,还是精准扶贫、稳岗就业,都有我们员工驰援、助力的身影。而在这些之外,科锐人也自我驱动地奉献着爱和能量。在今年上海疫情期间,有人加入了大白的队伍,也有人成为了最强“团长”,向他人伸出援手,为社会输出价值。正是这样的点点滴滴,这样一个个身后故事,一代又一代的科锐人,用行动、用责任、用使命激励着彼此,践行着企业文化传承与社会责任,成就了客户、人选,和我们自己。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人力资源产业并非能以快取胜,需要长期坚守,水滴石穿。科锐成立之初的使命就是做客户和人选之间的桥梁,成就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人生有知遇,永怀不可忘”,幸运的是,我们与众多客户、人选、投资人、员工、伙伴携手超过5年、10年、甚至20年,一起穿越过低谷,也为彼此的成就喝彩。展望未来,我深信,这座桥一定会更坚实、更宽广,会有更多的人一起同舞,迈向星辰大海般的远方。
老高
2022年6月8日 于北京
科锐国际
科锐国际是领先的以技术驱动的整体人才解决方案服务商,也是国内首家登陆A股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300662.SZ),目前在中国、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荷兰等全球市场拥有110余家分支机构,3,300余名专业招聘顾问及技术人员。通过构建“技术+平台+服务”的商业模式,在20+个细分行业及领域为客户提供中高端人才访寻、招聘流程外包、灵活用工、人力资源咨询、培训与发展等人力资源全产业链服务,以及HR SaaS、垂直领域招聘平台、人力资源产业互联平台与人才大脑平台,为企业人才配置与业务发展提供一体化支撑,为区域引才就业与产才融合提供全链条赋能。过去一年中,公司平台认证企业近16,000家,贡献收入客户近6,200家,运营招聘岗位超过73,000个,成功推荐中高端管理及专业技术人员35,000余名,灵活用工累计派出人员311,750人次,聚合合作伙伴近6,50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