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8人力资源日,聊聊“外包”

人才招聘人力资源

2021-08-18 15:06

今天是818人力资源日,首先向诸位HR们道一声辛苦了!在这专属于你们的节日里,小编将解读下被误解的人力资源外包,并奉上超实用干货资料,希望能助力提高招聘质量和效率。

网上聊的外包指什么?

外包作为一种新型用工模式,虽兴起较晚却发展迅速。它顺应了VUCA时代企业敏捷应变的大势,方便了企业保留核心资源,将非核心业务打包出去,给到外部市面上优秀的专业化承包商来运作,以此助力企业降本增效、提高核心竞争力。

外包属于非标准劳动关系范畴,丰富了用工形式,对三方都大大有利。而由于发展过快,相关秩序和规则还在逐渐规范中,导致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比如网上对外包的相关吐槽。



目前外包已进驻各行各业,而不同的外包却各有各的困扰。市面上外包大约可分为两类,从事技术岗或职能岗脑力劳动的白领、从事密集型体力劳动的蓝领;按照岗位内容来看,可分为劳动力与技术组合的外包、人力资源职能外包、单纯劳动力外包等。技术和职能类更关心归属感、上升空间层面,密集型体力类更关注基本的人身安全保障和薪水福利的规范化。[1]

为什么外包被污名化?

外包一般按照工作任务或工作成果结算,由第三方自行安排员工和进行管理,并承担用工责任;而劳务派遣,结算方式按照劳动者“人头数”来算服务费,员工在用工方的工作场所劳动,接受用工方的指挥与监督。

外包员工与用人单位更像是弱管理的合作伙伴关系,虽然与用人单位的员工福利、晋升体系等关系不大,会让外包员工有情绪,但较之一些在法律边缘游走试探的劳务派遣,情况还算可以理解。

当前饱受争议的“外包”,大概率指的是市面上不规范的劳务派遣,不仅损害了劳动者的权益,还使得用工单位承担了过多劳动管理义务以及较大的用工风险。具体如何看待呢?

  • 不缴/少缴五险一金?[2]

原因很多,可能是承包方为节省成本设置的条件,是否缴纳/按照什么基数缴纳五险一金,员工在其中属于弱者地位,只能选择是否接受或者离开;可能是用工形式的灵活化,比如用劳务派遣(租赁)、平台共享用工、兼职、众包、注册加盟制等来规避社保个税等的缴纳...

  • 用人单位不负责任?

观念层面,更灵活的用工形式的接受度有待提高;在同情弱者思维下,用人单位被期待表现更多责任。一旦外包员工出现工伤等意外,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可能首先考虑成本拿出外包合同说事,但企业即使被证明存在可不承担责任的空间,事件一旦发酵出来也容易被舆论指责。

  • 外包公司擅长钻空子?[3]

在实际操作中,法律对非标准劳动关系的强制规定较少,虽然2008年《劳动合同法》规定了劳务派遣对劳动者“同工同酬、员工过错退回方式”等作了明确规定,但相关市场规范和监管层面等仍需加强。

对用人单位而言,供应商的选择很重要,如何避免出现“假外包、真派遣”,更多合规性问题需要思考。因此,用人单位一定要做好审查工作,从供应商的专业化程度、业内口碑、荣誉奖项、成功案例等多方面指标进行考量。[4]

新形势下的用工解决方案

接下来聊聊科锐国际的外包服务及优势。外包主要可分为岗位外包和业务外包。岗位外包可分为灵活用工、人事外包、RPO等,业务外包则分为生产外包、仓储外包、其他业务外包等。此种用工方式,一方面对外包员工的薪资、社保、保险、福利等遵循健全制度执行,另一方面显著助力用人单位降本增效,做到了避风险而不避责任。[5]



企业需不断发展敏捷能力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比如采取更灵活的用工形式,才能做到顺势而为、灵活转向。


参考资料:
[1]《1000万骑手之外,你不知道的外包员工》郭照川
[2]杨镇煌. 论我国企业劳务外包的法律风险[J].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000(004):42-48,54.
[3]李淑芹. 劳动合同法中劳务外包与劳务派遣的区别——兼论"假外包,真派遣"的法律风险[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2期):74-80.
[4]石修礼. 非标准劳动关系的管理及风险防范[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0, 000(001):26-27.

[5]科锐国际PPT《后疫情时代的蓝领用工新趋势》



科锐国际
科锐国际是领先的以技术驱动的整体人才解决方案服务商,也是国内首家登陆A股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300662.SZ),目前在中国、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荷兰等全球市场拥有110+家分支机构,2,600余名专业招聘顾问及技术人员,在20+个细分行业及领域为客户提供中高端人才访寻、招聘流程外包、灵活用工、人力资源咨询、培训与发展、薪税外包等人力资源全产业链服务,同时提供一体化SaaS云产品、垂直招聘平台、人力资源产业互联平台及人才大脑平台。通过构建“技术+平台+服务”的商业模式,打造产业互联生态,为企业人才配置与业务发展提供一体化支撑,为区域引才就业与产才融合提供全链条赋能。在过去一年中,服务超过5,300家跨国集团、国内上市公司、快速成长性企业、国企、政府以及非盈利组织,成功推荐中高端管理及专业技术岗位人员25,000余名,灵活用工累计派出190,000余人次,聚合合作伙伴近3,500家。